找到相关内容483篇,用时3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解惑录一(耕云先生)

    什么叫无?有即是无。佛法是不二法门,所有的矛盾,都统一在法的实性当中。什么叫无?无念者,有也。无怎么是有呢?有而不停留在念头上,不执着在念头上,有而不是自我出发的念头(所谓躯壳)...,如躯壳……等。   修行过程,七上八下是因心力不够。心力不够的人,力不从心,欲振乏力,别说修行不会圆满,做任何事,都不会成功,凡是成功的人都是锲而不舍的。如果你像王冕、爱迪生一样把工作当...

    耕云先生

    |安祥禅|耕云|禅宗|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11/20074219314.html
  • 许果妙-----念佛心得报告

    不用语言、文字。」 当日中午,至素食馆吃饭时,突然,对因缘所生法很反感,认为应该有「我」,并且「不空」才对,于是由「我说即是空」反转入「唯我独尊」,心想:「要由绝对的空弹入绝对的有,才能空、有不二...之念佛共修,每周三、四次。平常亦尽量利用空档念佛,如骑车、走路、搭车或上班之空闲,或出声或默念,另听闻净土五经有关之录音带及研读净土五经之批注,并学法器、打地钟等,如此过了七、八年,但对如何是「一心...

    许果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4739483.html
  • 略述以定为禅之现象

    所依,否则死后要到哪里去?」此种人所悟不真,不明佛法,乃外道见也。一无明若不断尽,死后必有所依,不须吾人另寻所依,所依者一无明烦恼所生境界也。一无明末断尽之人,即使修得四禅八定,死后皆有所依,...六七二识),余下阿赖耶识,不复出生六七二识,不再有中阴。阿赖耶识无能所分别,亦不攀缘,无知无觉无境无想无受,永不,即是涅盘。  然涅盘之证得实无所证,为凡夫方便说为涅盘。涅盘境界实无境界可入,为凡夫...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5439490.html
  • 证体起用之过程

    ,留影于心。如敌来守城,虽一时敌不得入,敌终未去,乘机仍可入城,非究竟也。故勿压制、勿躲避,以破除为妙,两不留影,心无所染,敌我同化,即入大定。 境来不理,亦不,但不断灭,此静中定也;对境不惑...任绵密(所谓保任,切勿压心不,只要能转化不住),经过相当时期,习气有忽然消除之妙。 众生万般苦恼,只缘一乱字,乱由比量而,见性人见闻觉知了了,不动念时心对境是现量,及至动分别时,动而不动,虽...

    王骧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45439642.html
  • 《新唯识论》第一章 “明宗”

    外境之时,作为类存在之意亦随之,从而染上了感性经验之印象。外在闻见所薰习的种子以历时顺序储存在下意识的经验结构之中,由此而生与性智相反对之量智。成年人在下意识的种界葆有极其丰富的新薰种子,是故在...纲领所在。在进行诠释之前,我们先要澄清一下作为新论之关键概念的“心”的内涵。熊十力将“心”区分为“本心”与“习心”:前者相当于无梦的熟睡中所经验的纯白未染之意而后者则指在清醒的状态下不断现思惟的内自我...

    陈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43743002.html
  • 生命的提升--佛学与生命科学之对话(二)

    不觉。人之与动物真正的差异来自于觉性之照与否。所谓觉性,乃指觉悟自性,佛性即本具之觉性,称为本觉,本有而不觉,但从来未失,今开始觉察、觉知、觉照,伏烦恼恶念渐次修行以令觉悟自性。能者是本觉,所...成圣亦是由此觉察与觉悟程度的提升开始。五戒的持守或说五德的涵养,便是觉自省的具体表现、始觉照本觉的开始。因此,人之为人其可贵在于其能“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令其不”,能持五戒、能具五德,其内在的...

    见见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10845613.html
  • 无分别心与无分别智

    无相”。这些都是思想停止,而知觉仍在,不去区分。但般若智慧的无分别,却是“分别相不可得”,“分别相如幻化”——所有的分别相都只是方便施设、约定成俗而已。   所以无分别的定(三昧)与无分别的般若智慧是不同的,主要的区分在于:定的所依是于相无,而慧的所依是一切相的“无自性”。   ...

    黄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1749218.html
  • 略论《六祖坛经》之自性与自心

    心中,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6)。又说:   “菩提本清净,即是妄”、  “如言看心,心原是妄,妄如幻故,无所著也”(7)。    “心”在慧能的禅法体系中决定性作用。它不仅是整个解脱的...可以说《坛经》的内容丰富而又复杂,它本来以真心常唯心系的思想,在达摩祖师所传《楞伽》的基础上,吸取了《大乘信论》的一心二门思想,主张“真如缘起”。广泛地吸收了《文殊般若经》、《金刚经》、《法华经》、...

    真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24149701.html
  • 石门古刹 九龙荟萃

    只向一毫头上识得根源去。”马祖在言语上没说什么法,只是一脚,水潦和尚被踹倒却礼谢感激不尽,这是为何呢?   在马祖看来,“平常心是道”,习禅者,举首投足、动心,乃至咳嗽扬眉、弹指眨眼,皆是佛性之...

    郑晓江 邓 安 杨雪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5451101.html
  • 谈悟道机要

    看著洞山自己,就在看得入神时﹙一心无﹚,突然涟漪泛起,面目全非,一下间感到“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这相形间的一百八十度旋转,让他看到寻觅的虚幻,纵然世间诸相盎然,但真理...rdquo;,但什么才是实相?他是可以被见到的吗?这观念关系著我们能否正确修行,若一直想见到实相,却错用心,则即使机遇擦肩而过,也混然不知实相就在眼前。   大乘信论说“一心开二门,谓生...

    杨云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24552312.html